案例展示

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移动端设计、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

“教授八万、副教授七万”,职称晋升不应沦为?

▲ 武汉某公司发来的全公司指导配合。图片/红星新闻 “每年教授需要完成8万元,副教授7万元,博士6万元,讲师4万元。如果没有完成太多科研经费横向项目,年底会扣除你的绩效奖金。”这是西北某大学的年轻教师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述自己在横向项目考核中面临的压力。令人郁闷的是,这些资金并不是对大学教师的薪酬激励,而是不同职称教师必须完成的横向科研经费的硬性目标。如果他们未能达到目标,“年底就会扣除绩效奖金”。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高校“横向科目不仅影响考核成绩,还影响专业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一些高校还将人才引进经费分配与横向项目挂钩。声称提供100万元经费的高校,会在最后阶段发布要求:“用100万元引进的人才,如果横向项目达不到80万元,就拿不到学校原来承诺的100万元。”基于这种压力,为了跨过考核评审和职称的“硬门槛”,更有什者,他们不惜自掏腰包,向别人借钱,然后用企业账户筹集资金,有的人选择贷款或寻求中介机构的帮助来完成课题的横向评估,这种混乱就催生了灰色产业链。据丁报报道,武汉一家中介公司公开声称,50万元科目的老师只需投入5万元,通过定期回收运作,就能创造资金流量。验收表、福利报告等虚假材料一应俱全。这种“花钱买指标”的操作,破坏了高校通过考核评价和职称选拔优秀科研人才的初衷,把严肃的学术评价体系变成了一场充满金钱的数字游戏。大学横向项目原本是大学服务社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价值在于将高校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解决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它还可以让老师们准确掌握总结实践经验并融入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真正重要的横向主题应该是大学、企业、地方政府和其他合作伙伴之间基于共同需求的合作。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决策咨询等服务,合作伙伴则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实践条件,最终实现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但现在,在一些非竞争性普通高校特别是二线院校“一刀切”的考核机制下,横向学科性质已被严重扭曲,经费多少成为唯一衡量标准。好像这个学科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如果有学术价值,如果能反哺教学,那就留下了。上述横向课题不仅既达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又浪费了学术资源,破坏了学术环境。当大学把横向经费的多少作为考核教师的难点指标,甚至与职称晋升、绩效奖金、人才引进经费挂钩时,教师的精力就严重分散,不可避免地沦为金钱游戏甚至博弈游戏。为了改变这一问题,高校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摒弃“一刀切”的经费标准考核。要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以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成效、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专业指标来评价教师工作绩效,并为教师的发展做出贡献。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同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高校考核评价机制的监督和指导。比如,要及时出台规章制度,防止高校把横向经费作为考核晋级的难点,对存在“花钱买指标”问题的高校进行纠正,维护正常的学术秩序和教育生态。高校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考虑“申请大学”和“申请硕士学位”合理,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严格要求每个专业教师完成规定数量的横向转职乐趣ds 帮助学校实现其目标。这样教师才能回归教育科研的本质,高校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真正成为选拔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撰稿/袁芳(学者)编辑/柯锐/张彦军校对

Copyright © 2024-2026 911黑料网八卦有理爆料-17爆料最新视频-17爆料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沪ICP备32623652号-1